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不错的待遇(2/2)
一边吃着妻子做的饭菜,林北一边不停地讲着。
他的妻子坐在旁边,一边补鞋底,一边看着他,眼神亮晶晶的,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“还有啊,今天又有商家因为抢顾客打架,我觉得天津的治安好像越来越差了,娘子最近得注意点。”
林北咽下一口清淡的青菜,看着妻子说。
“知道了,老爷,我就待在家里,不出门。”
女子笑着回答。
听到这话,林北叹了口气:“听说京城特别热闹,是天津的好几倍,治安也好,女人也能上街逛,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搬到京城去住。”
“京城生活不容易,以前老爷都不敢想这个。”
女子微微一笑,觉得丈夫自从当了伙计,整个人都不一样了。
以前连想都不敢想,现在我不仅有月俸,还能从店里拿提成,卖得越多,赚得就越多,等下个月例俸发下来,咱们就能吃上肉了。”
林北向妻子解释着,接着又说:“真是苦了你跟着我这个穷秀才。”
“别这么说,说什么傻话,我跟你走,不图大富大贵,你不是说过,天津治安不好,你经常在外,得小心点。”
“老婆,我是京城商会的人,谁敢在店里乱来?”
听他这么一说,林北显得挺有底气:“虽然京城商会的会长是女人,但背后有圣人撑腰,谁敢不给面子?”
“女人当会长?这怎么可能?”
林北的妻子惊讶地看着他,一脸难以置信。
“就是这样,我刚开始知道的时候,还觉得在女人手下做事丢脸,后来掌柜培训我们,我才明白,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,而且那会长肯定不是普通人。”
林北一副回忆的样子,但马上又提醒道:“老婆,你可别多想,听说那会长出门有护卫跟着,普通女人根本比不上。”
妻子只能无奈地笑了笑。明朝的海商成群结队地经过渤海,有的直接去了
,有的去了日本。
渤海一带,明朝的战舰不断向前探索,除了福船,还有各种船只在渤海中往来穿梭。
石亨在备倭城就能看到不断经过的商船。
作为渤海的门户,石亨看着那些商船,就像看到一箱箱装满金银财宝的东西,但每次检查后都发现他们都有通关文书,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。
不过,他相信,总有一天会遇到没有文书的商船,这还只是刚开始。
当麻达二郎站在港口时,眼神却充满了忧虑。
以前大明的海商大多是走私的,和朝廷打交道不多,所以朝廷对外面的情况了解得很少。
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,他必须尽快为国家效力,没错,就是大明。
麻达二郎找到了石亨,脸上露出一丝为难:“石大人,外臣有事要上奏。”
“说就说,找什么?”
石亨现在心思全在军港和船坞上,跟一个倭人没什么好谈的。
“石大人,其实……倭国现在正闹内乱,各个大名支持不同的伪王,就像我们中原的战国时期。”
心态一变,麻达二郎说起这些来也变得自然了许多,没等石亨回应,他又接着说道:“所以倭国无法控制倭寇,毕竟倭寇是各个大名指使的,不只是长岛,还有浙江舟山、福建东番,都有倭寇。”
说完,麻达二郎长长地叹了口气,望着石亨说:“外臣想把这件事上报朝廷,不知石大人怎么看?”
石亨摸着下巴,目光锐利地盯着麻达二郎。
之前那些倭寇的审问,石亨也听说过一些,比如浙江的商人和倭寇勾结,又比如东番那边好像又有蒲家的余党在活动。
“你不想当外臣了吗?”
石亨咧着嘴问道。
麻达二郎认真地点点头:“回大人,倭国是怀着野心而不是感恩,自从有了‘日本’这个名字开始,就打起了坏主意,自称日出之国,可见其心思不正。我现在做外臣,不过是弃暗投明罢了。”
外国人能在大明朝当官,这事儿不是没有过。
历史上有个叫金涛的高丽人,就通过了科举考试,太祖让他当东昌府安丘县丞,他以不懂汉语、年老亲人需要照顾为由推辞,回到高丽做了右司谏。
大明朝的科举,并不限于中原人,周边小国也会发布科举诏令,当地人可以从乡试开始考,一路考到京城。
金涛在大明只能当个县丞,回去却能当朝廷官员,这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。
现在回国的人,从华夏离开的留学生,在当地大多都有不错的待遇。
留在国内的也不少,但能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终究是少数。
东番的蒲家,原本是泉州的海商,也是贩卖香料的商人。
宋朝末年,因为帮助平定海盗有功,被任命为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,后来又被授予福建、广东招抚使,统领闽、广一带的船只。
德佑二年,宋帝景炎在文官武将的护送下乘船逃往泉州,蒲寿庚却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城。张世杰强行拿走了蒲寿庚的许多船只和物资,而蒲寿庚则杀害了泉州的南外宗室、士大夫以及淮军士兵,于十二月初八向元朝投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