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四十章 帮上点忙(1/2)
这里到处都是高山峻岭,江边生活是他们的常态。
在刘安看来,这里非常落后,平地很少,种不了多少庄稼。
军队一路奔波,到了虎儿文卫才停下来休息。
说这里是卫所,其实更像是个小村庄。
村里最好的时候,就是首领去朝贡回来带点东西的时候,虽然大多数人只能分到一点残渣,但对这些部落来说,这已经是难得的大餐了。
正因如此的地理环境,朝廷才会选择放弃这里,毕竟没什么可图的利益。
见到刘安的部队,额尔吉纳很惊讶,差点以为是
和大明打起来了。
新王李珦穿着素色衣服,因为年初李裪去世,现在还在守孝期间。
面对董山等人的到来,新王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。
他的父王虽然驱赶北方的女真人,但也一直拉拢他们。
和大明一样,对于来投奔的人,
也是欢迎的。
董山的归顺,对即将登基的李珦来说是一份厚礼,表示他执政得到了认可。
所以在朝堂上,董山直接拍起了李珦的马屁:“大
勤俭朴素,志向远大,有‘海东尧舜’的美誉,学问通天,我自愧不如,特来臣服。”
谁不喜欢被人奉承呢?
如果不喜欢,那一定是因为奉承的方式不对。
李珦听了这话,非常高兴,立刻任命董山为中枢密使。
这个国家的朝廷是模仿中原建立的,规模比较小,枢密使这个职位和胡元差不多。
枢密院负责军事机密、边防事务,还统管禁军。
大明没有枢密院,这些职责都由都督府来承担,部分还分给了锦衣卫这类机构。
因为国土不大,不需要像大明那样复杂的组织体系,所以虽然叫枢密院,其实主要职责就是管理禁军。
在李珦看来,给他一个护卫的职位已经算是很大方了。
董山觉得这位年轻王爷有点傻里傻气的,看来传言说他喜欢理学、爱装文雅还真不是假的。
“末将多谢大王赏赐。”
董山说完就跪下来磕头,心里想着,有了这层保护,自己也多了个靠山。
大明朝对附属国一向很宽容,搞得他们习惯了找理由开脱,就像小孩做错事顶撞爹妈一样,一般不会被认真追究。
后来董山抢了边民十几万人,引发了成化年间的那场大扫荡,大明也没怎么惩罚他们。
当李珦得意洋洋时,刘安的部队已经绕过长白山,进入了合兰城卫的地盘。
这里地势平坦,卫所有城寨,位于图们江上游,从山地一进平原,就能看到这座破败的老城。
和那个小山村虎儿文卫不一样,合兰城卫是一个万户府。
明军走的是大明在胡元旧地基础上加固的驿道,也叫朝贡道。
靠近土城时,合兰城卫早就听说消息,派了探子来接洽。
大明和女真之间的关系忽远忽近,城里的人难免有些紧张。
刘安也是一样,他在离土城三里的地方停下军队休息,并派探子前去通报明军的来意。
毕竟这里已经快到大明控制区的边缘,他对让合兰城卫交出兵权这事,也不敢肯定对方会不会听话。
如果真的打起来,明军必须尽快解决战斗。
王翱望着眼前的草原,问:“将军是担心会有战事吗?”
根据刘安的布阵,王翱很容易猜到他的心思。
刘安点点头,没有隐瞒:“这里不是建州卫,离大明近,也不是虎儿文卫那种穷地方,看那土城就知道,这里是连接东西的要道,自然会形成集市。”
王翱眯着眼看向远处的土城,心里也是这么想的。
这种地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,利益丰厚,所以刘安觉得对方不会轻易让步。
大明朝打仗不像以前的朝代那样动用大量百姓。
在境内,大军经过的地方,都是凭官府的印信向各地州府征调军粮和物资,再由州府上报朝廷。
现在,刘安手下的士兵大多背着行军袋,里面装着面粉和干肉。
在招募制度下,士兵不用担心吃饭问题,行军时的主要负担,就是箭矢和
。
刘安这次没带重武器,但神机营配备了一些
的虎蹲炮,需要两个人抬着走。而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