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5章 路线之争2(1/2)
抵达北京当晚,李焕在下榻酒店的套房内与张汝经会面。窗外是首都璀璨的夜景,房间内灯光柔和,让两人脸上的神色格外的轻松。
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,张汝经做了大量的工作,拜访了众多的领导,也向他们坦诚介绍了关于发展芯片自主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。
张汝经在国内有着相当高的威望,由他出面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,这也是此次会议能举办的重要原因。
“这是会议的最新议程和参会名单。”张汝经将一份文件递给李焕,神色虽略显疲惫,但眼中闪烁着技术人特有的专注光芒,“比预想的规格更高,几位关键部门的负责人都将出席。这是个绝佳的机会。”
李焕快速浏览着名单,点了点头:“看来,上面对此事的重视程度,超出了外界的预估。这是我们的东风。”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审慎的乐观,“只要我们能把自主路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讲透,机会很大。”
张汝经深以为然,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,调出精心准备的演示文稿:“我已经将核心论点梳理得非常清晰。从技术演进路径、人才储备基础,到中长期产业安全风险评估,数据扎实,逻辑闭环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提出的初步方案,并非好高骛远,而是立足现有基础,瞄准关键环节的突破,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。”
他的语气带着学者特有的自信,仿佛真理在握,便无惧任何争议。“我前期做了一些工作,相关部门的领导也非常重视。我认为只要我们把事情讲清楚,在大方向上达成共识是很有希望的。”
李焕听着张博士条分缕析的介绍,连日奔波的疲惫仿佛也消散了不少。他认同张汝经的判断,在如此高规格的平台上,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家的长远利益,理应成为最重要的考量。
“至于这一次之所以紧急喊你过来,也是有管部门的领导想听一听市场应用方面的意见,毕竟芯片最终造出来以后,还是要面向市场的。”张汝经最后强调道。
“辛苦了,明天,我们就用最硬的核、最实的料,去争取这个未来。只要我们准备充分,道理站在我们这边。”李焕很是自信的回答道。
两人又就几个关键的技术表述和应对策略讨论了近一个小时,气氛积极而充满信心。他们都认为,这将是将自主芯片研发推向国家战略层面的关键一步,前景光明。
只是他们并不知道,就在这同一片夜空下,柳老爷子书房的灯也亮至深夜。在柳老爷子以“探讨产业发展大计”为名的邀请下,几位明日将在会议上拥有重要发言权的学者与官员,悄然齐聚于那间陈设典雅的书房。
茶香袅袅间,一种“更为务实”的论调,已随着温和却不容置疑的话语,被深深地植入到某些人的心中。
第二天上午,当李焕与张汝经一同步入会场时,一股异于寻常的凝重气氛便扑面而来。椭圆形的会议桌旁,端坐着能决定产业走向的关键人物,但某些人回避的眼神和刻板的姿态,让李焕敏锐地察觉到,昨晚的北京,绝非表面那般平静。
会议在主持人简短的开幕后直奔主题。张汝经率先发言,他以技术专家的严谨,清晰地展示了自主芯片研发的路线图,从设计软件、核心Ip到制造工艺,层层推进。
“各位领导,”他的声音沉稳有力,“芯片是现代工业的粮食,命脉不能永远攥在别人手里。我们当下的战略性投入,是在为未来十年的产业安全与竞争力筑基。每一步自主突破,其战略价值都远超短期的商业利润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