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5章 合适的人选(1/2)
司马懿将自己的猜测传递回洛阳。
拿到情报的贾诩第一个皱着眉头。
晋朝有这么强?
有徐晃、甘宁的证词,应该不假。
可贾诩通过虫子的探查,完全没有感受到这种情况。
“一头本应该昏死过去的巨兽,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惊醒了?”贾诩敲着桌面,重新去审视司马炎和晋朝。
贾诩突然发现,司马炎和晋朝似乎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审视。
他直接抛开了其他朝代的史书记载,而是用全新的角度去解读。
他发现,政治上,司马炎是失败的。
但从其他方面上来说,司马炎绝对不弱,在对方堕落之前,司马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英明的君主。
一个英明的君主搭配一个大一统处于上升期的帝国,征服起来的难度立马飙升。
不过好在,司马懿选择的开局地点很好,东吴旧地,本身就是新降,处处被打压,就算有安抚也肯定比不上北方。
这样一个动荡的地方,只要打下来,再进行怀柔政策,那就能建设成为基本盘。
他们这边有星汉兜底输血搞建设,晋朝那边开始横征暴敛,双方肯定是高下立判。
不过问题就是,他们要如何抗住对方未来最鼎盛的一波打击。
“向帝君申请调派人手增援仲达吧。”诸葛亮无奈地摇了摇扇子。
局面有点失控了,连他在内都小瞧了晋朝。
“他自己倒是没提调兵的事!”贾诩扫了一眼司马懿的汇报。
在他们集体低估了对方的情况下,司马懿倒是还对自己保持着胜利的信心。
不过贾诩和诸葛亮都不太看好司马懿的信心。
司马懿的精神天赋,确实是可以阴一次人,但这招只能用一次。
等后续两个大军团指挥的联手进行绞杀的话,司马懿绝对挡不住。
“等等吧,这个局面不好安排人手,司马懿能获得这个机会,也存在着政治上的考量……”
贾诩头疼地揉了揉眉心,之所以选择司马懿以军功分封晋王,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人去治理晋。
诸如韩信、白起,能打是能打,但能治国、能搞政治吗?
他搞不了,没这个能力。
否则两人也不会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。
吴起能强一点,但和司马懿比还是差点意思。
同时具备军事和政治能力的人,最后合适的人就剩下司马懿一个人了。
选司马懿既是现实需要,另一方面也是政治需要。
这也是没有直接调个军神过去镇场子的原因,司马懿必须作为最高统帅,包揽这次的主要军功,否则分封名不正言不顺。
“从几个分封王那边调兵吧!”诸葛亮换了一个思路。
“夏侯渊、夏侯惇、程昱、马超、庞德……”贾诩数了数可以调动的人手,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人。
“你觉得曹丕怎么样?”贾诩已有所指的味道。
曹魏如今虽然是曹昂挑大梁,但这位原定的魏文帝倒也是个可造之才。
“日后或能派上用场,现在最多只能当作备选,除非司马懿死了,这差事非司马懿莫属!”诸葛亮摇摇头。
贾诩想了想,也没有继续言语,司马懿确实是最合适的了。
不过目前这个情况,调派人手增援已经是铁板钉钉了,只希望司马懿当下的表现不会太丢人。
打输了被迫救场,和打赢了继续投资,那可是两码事。
另一边,司马懿已经带着大军开始攻城。
“诸位,我们不能在这里耗费太多的时间,必须要一鼓作气将其拿下!”
司马懿面色严肃地给甘宁等人讲述进攻战术,濡须口必须要拿下,将江东地盘完全拿下,这样才能把晋朝的敌人抵御在北面。
“我军以水陆并进之策略攻城!甘总督一边歼灭敌方船只,一方对岸上施压,派小股部队进行骚扰。”
“喏!”甘宁兴奋地领命离开,终于要到他所熟悉的主场了。
他就不信了,陆军吃亏,他海军还能吃亏不成。
晋朝的水军来一个他灭一个。
“甘将军只能起到骚扰的作用,真正决胜的要素还是在陆军上!”
“我观此地城防虽说无有缺失,但兵卒过少,而且有甘将军阻隔,一时间也没有援军,但夜多梦长,我们必须尽快拿下此城!”
“元帅可有良策?”太史慈试探着问道,他虽说觉得有点难打,但他还是相信司马懿的智慧的。
“良策说不上,既然城防兵少,那我军就将兵卒分成三部分,从三个方向进攻。”
“每部分的兵卒分成三部,一部夜间攻城,一部白天佯攻,第三部与前两部轮休。”
“保证在有充足睡眠的情况下,让城内戍卒不得休息,我们昼夜不停,最多三日,对方必然筋疲力尽。”
司马懿说道这里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停顿了一下,其实司马懿是不喜欢用奇计的。
用奇计只能说明自己一方处于不利的地位,必须要用出其不意。
可和军神对战久了,就更加明白一件事,比起用奇计,以绝对的优势碾压对面会更加的稳妥。
为了达到这个水平,司马懿可是认真锻炼过自己的统帅能力。
不过眼下这种局面,司马懿也必须出奇制胜,他不想拖慢自己的节奏。
“此计甚妙。”
太史慈听完之后,立马明白司马懿这个干的好处,计策算不上精妙,但在捅开那层窗户纸之前,太史慈完全没有想到。
“既然如此还请诸位将军率领士卒做好轮休准备,今夜就开始行动。”
“喏!”太史慈等将校对着司马懿一躬身“我等现在就去分配士卒,准备轮流攻城。”
“我会指派高手突击队给你们支援,一旦时机成熟,你们就和高手一起突击,攻下城墙,将局面牢牢掌控在手中!”
等到众人离开,司马懿有些疲惫地摊开地图。
“只能先这样了,速速拿下濡须口,席卷整个江东,缔造稳固根基……”
司马懿手指沿着襄阳、江夏等地区一路划动,点在长江的某一段地区,流量最大,正好适合甘宁的海军发展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