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92章 出境火漆印章分类(1/2)
陈阳将火漆印放在手心,轻轻摩挲着,耿老在旁边继续说道,“当时的工作人员说,这个小印章就像是文物的'身份证'一样。有了它,就证明这件文物是经过国家认可,可以合法出境的。”
耿老继续说道:“这个做法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价值。通过火漆印,我们能够有效地追踪和管理出境文物,大大减少了文物流失的情况。”
他抬起头,看着陈阳:“1965 年,是个重要的节点。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,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来说,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。”
耿老的语调变得更加庄重:“国家根据文物管理办法,印发了《对外国人、华侨、港澳同胞携带、邮寄文物出口暂行管理办法》,正式要求对允许出境的文物钤盖火漆印章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强调道:“注意,这里用的是'正式要求'四个字,这意味着火漆印章从此有了法律地位,不再是某个地方的自发行为,而是国家统一的规范。”
耿老继续说道:“之后这个做法推广到了全国,每一个文物出境鉴定机构都必须严格执行。”
“从那时起,任何一件合法出境的文物,都必须有这个小印章的'认证'。”他看着手中的火漆印,眼中满含深情:“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个小印章见证了我们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,也见证了我们从文物流失严重到文物保护完善的巨大转变。”
耿老最后说道:“所以说,别看它小,但它承载的历史和责任,是非常重大的。每一次盖印,都是对历史的敬畏,对文物的保护。”
陈阳在旁边一边看着火漆印,一边认真听耿老说着。
“这火漆印啊,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。”耿老如数家珍地介绍道,眼中闪烁着岁月沉淀的智慧光芒,“第一代是 50 年代版的,主体为圆形,中间有繁体'监定'二字,下方标有鉴定局的代号。”
他轻抚着胡须,陷入了回忆:“记得我师父跟我说过,最早的火漆印章制作工艺相当原始,全靠手工打造。”
“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么精密的设备,每一个印章都是老师傅们一锤一锤敲出来的。圆形的设计看似简单,实际上蕴含着深意——圆满、完整,象征着我们对文物保护的决心。”
耿老的手指在空中轻点:“你看的这枚,就是第一代火漆印的样式。”
火漆印章虽然黑白模糊,但依然能看出那份庄重和严肃,“那时候条件简陋,没有现在这么好的设备和材料,但每一个印都打得一丝不苟。我们的前辈们,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文化瑰宝。”
耿老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:“你知道吗,50 年代的时候,我们的老前辈为了确保每个火漆印的质量,经常要反复试验十几次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温度和压力。有时候为了一个完美的印记,他们会工作到深夜。”
随后,他又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一枚,放到了陈阳面前:“这是 1977 年版的,主体改为正六角形,中间有简体'鉴定'二字。”
他指着火漆印详细解释,“陈阳,你看这个六角形的设计,不是随意选择的。”
“六角形在几何学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,寓意着我们文物鉴定工作的严谨和可靠。而且这个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前夕,简体字的使用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。”
“内容与一代差别不大,但形状更加规整。”他用手轻抚着照片,“这个改变看似微小,实际上反映了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在追求标准化、规范化。”
第二代火漆印章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